首页 / 研究 / 新闻

知识产权周报
论著

2021年12月,【会议综述】知识产权的哲学思考研讨会





2021年12月25日,由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市维诗律师事务所协办的维诗知识产权讲堂学术活动——知识产权的哲学思考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知识产权的哲学思考研讨会现场嘉宾合影

 

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国内多所高校和企业的嘉宾约四十人参会。会议围绕知识产权的政治学、社会学、功利主义、人文精神、本体论、历史哲学等主题开展了热烈的探讨。
 

李翔  北京市维诗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北京市维诗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翔首先发表欢迎致辞,他对于各位嘉宾在喧嚣的时代致力于知识产权哲学思考表示敬意,并表示维诗律所在知识产权实务之外,将一如既往继续致力于学术研究。
 

易继明  北京大学国际知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易继明教授从政治学VS社会学、功利主义VS人文精神、本体论VS历史哲学三个角度入手,简要阐述了知识产权核心基本理论,探究了知识产权在政治体制与社会思潮碰撞中的发展、知识产权规则激励作用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知识产权原则的内在联系和外在空间的保护与限制。

 

议题一:政治学VS社会学

 

马悦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马悦分享了题为《中美关系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互动》的报告。马悦从知识产权公共政策的概念出发,将其认定为国家管理社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政策工具,具体介绍了美国知识产权政策及实施情况。她还回顾了中美建交四十年中,美国对中国所采取的知识产权公共政策态度,以及中国的回应等。最后,马悦结合疫情的时代背景,提出重新审视知识产权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
 

杨帆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杨帆老师对马悦的报告进行了点评,认为“知识产权公共政策”议题难度较高,要把握政策科学、国际关系、知识产权法律等各方面的关系。他认为,因为知识产权政策很难承担国家建设的全部任务,必须要和教育政策、产业政策、文化政策互相配合,建议加强外部维度,进行外在现象与内在规律的总结与提升。

 

 

孙玮蔓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孙玮蔓分享了题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知识产权规范性基础》的报告,介绍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同层面,论述并举例说明了知识产权规范性基础影响对保护强度的认识。

 

蔡元臻  上海财经大学讲师


上海财经大学蔡元臻老师点评了孙玮蔓的报告,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评价体系中的国际色彩日益浓厚,认为需要重视保护强度背后的基础理论的重要性。

 

议题二:功利主义VS人文精神
 

陈俊晓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俊晓分享了题为《知识产权的人文精神——作者权的前世今生》的报告,指出“人文精神”的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核心是发现“人”的价值。在著作权制度中,大陆法系的作者权体系由于其对作者的全面保护,与人文精神中尊重个体的价值和感受,发现个体生命的意义的内涵相一致。

 

张恩典 南昌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南昌大学法学院张恩典老师对陈俊晓的报告进行了评议。张老师认为知识生产模式早期是个人化的创造、人的价值的发现、前工业时期的产物。农耕转型稻工业之间、工业文明之后,作为个体的人,作者的地位不太重要,比如电影、职务作品、集体化知识的创造。为什么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体系更有利于时代?数字社会又存在作者死亡的问题、算法作品等等。人的地位的下降,作者权倡导的启蒙时代的人文精神的衰弱,表面上知识增长,但是摄人心魄的经典却越来越稀缺,何种分配正义是真正有意义的?

 

另一个问题,报告是内部的视角,科技风险的法律规则、宪法行政法的角度、知识产权与基本权利的关系、知识产权如何回应法律的伦理总纲。外部视角还有知识产权创造、言论自由、表达权的张力等等。

 

辜凌云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辜凌云分享了题为《知识产权功利论的时代意义——基于对知识产权正当性论证的批判性捍卫》的报告,报告共分为功利主义法学发展概述、知识产权功利论发展概况与当代理论、知识产权功利论评价、实例应用以及价值之特定时代的融合与思考五个方面。他在梳理功利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基础上,详细解读了边沁、密尔等功利主义学派学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将知识产权功利论划分为激励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学证成理论,并对知识产权功利论进行了优势和不足的评价,并将其运用到分析著作权法的立法基础问题上。最后,辜凌云博士提出各项理论的融合是否能够弥补某一项理论的缺陷,对特定理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展现的强大适用性和渗透性如何做出合理解释仍然需要未来给予深刻的思考。

 

周琼  北京交通大学讲师


北京交通大学周琼老师对辜凌云的报告进行了点评,她非常赞同辜凌云博士关于对某一项知识产权合理性论证理论“批判性捍卫”的观点,对于功利主义,其的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渗透性,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其作为知识产权正当性证成理论的关键作用,但也应当认识到一个理论的历史局限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所展现的时代局限,因此对某一理论的批判性捍卫是较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议题三:本体论VS历史哲学
 

王颖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颖以《智力、符号和行为:知识产权本体论分析》为题,从智力成果、符号组合、行为规制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的本体,在谱系学进路基础上,提出以市场理性为基础的行为规制是知识产权更为本质的面向。

 

杨晓娇  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副研究员


国家无线电检测中心副研究员杨晓娇对王颖的报告进行评议。她认为,报告内容新颖,视角独特,学界对此关注甚少。报告用典型案例的方式深入浅出引入本体论的讨论,是非常有意思的。其以哲学中的本体概念探讨知识产权的本原,对主流争议的观点进行了清晰讲述,可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寻支持或倾向的观点。杨老师建议,在符号一章中,建议对比分析信息、符号和知识三者的区别联系,以及智力、符号和行为三者的逻辑关系,进而更加全面厘清知识产权的内涵和外延。另外,在市场要素之外,在更为广阔的国家视野层面加入公共政策和管理学的研究,把可能影响到知识产权本体论构建的主要因素都纳入分析范围,可进一步完善论题。

 

杨安进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安进分享了题为《英美中三国专利制度变迁背后的历史逻辑及对中国的启示》的报告,从三个国家专利制度建立以来的历史变化历程,寻找其中的规律性,总结各自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未来专利制度发展的思考。杨安进认为,从历史的规律看,中国的专利制度发展需要打破原有的以保护强度换取贸易机会的立法思维模式,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产业情况进行调整,并努力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邢宏 中国民航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国民航研究院副研究员邢宏博士对杨安进的报告进行点评,她认为报告所做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对于国家制度的历史趋势对比研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在研究的历史跨度上,邢博士建议可以同时聚焦较短的时间段内的实证研究。

 

易继明教授对本次学术讨论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为充分应对知识产权制度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复杂关系,中国会积极探索和采取适应国情的知识产权政策措施,使知识产权制度始终与发展需求紧密相联。结合中国国情,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激励创新和可能妨碍技术扩散的复杂双重特性,而现今的强保护策略正是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断调整和修正,才能使得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国家战略层面真正进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因国际问题、疫情问题所造成的闭环、本土主义、产业回归问题、逆全球化等是我们面临着的巨大考验。总而言之,希望现代化知识产权制度给予我们更多的空间,知识产权体系现代化和知识产权的体系改革能够释放更多活力,促进知识产权进一步发展。

西学东渐大背景下的中西交融,在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革命性、爆发式发展的环境下,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不会是简单的与西方制度接轨,而会有复杂的博弈、交换、作用与反作用。面对热点问题、新发展、新改革等不断涌现的严峻挑战,更国际化、更专业是对我们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而中国经验也将会是我们的巨大优势。

北京市维诗律师事务所将继续秉持“家国情怀,书生意气,学术风范,工匠精神”的理念,在知识产权实务、宏观政策、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发挥我们的综合优势,为业界贡献自己的思考成果。